——记“全国劳动模范”、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张金友
张金友带领团队分析研究岩心。
实现陆相泥纹型页岩油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张金友团队继续深入攻关。
今年五一,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张金友荣膺“全国劳动模范”殊荣。从业16年,张金友致力于松辽盆地非常规油气的勘探部署工作,带领团队创新建立陆相页岩油原位成藏地质理论,“破冰驯龙”定乾坤,推动大庆油田设立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
2018年初春,张金友直面外界的质疑声、否定声,骨子里就有一股闯劲儿的他主动请缨,闯入“无人区”。就在那一年的寒冬,一口油气井进入取心和油层评价阶段,现场第一手资料的获取是古龙页岩油气突破的关键。在零下25摄氏度的取心现场,张金友紧盯随钻,监督取心情况。当岩心运抵岩心库的那一刻,他带着同事开展岩心精细描述。此后的两个月,他对着473米长的岩心进行0.1毫米的极限精微观察,记录7.5万多个岩心特征。
经过几十次的井位论证,张金友部署古页油平1井,并获得日产油气当量40.9吨的高产工业油气流,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陆相页岩型页岩油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随后,连续部署多口控面井、控层井,实现古龙页岩油立体高产突破,成功提交石油预测储量12.68亿吨,是我国非常规石油领域里单体规模最大的整装储量,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如今,他带领团队在古龙页岩油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让我国陆相页岩油从“不可能”的论断中喷涌而出,在能源版图上书写下新时代的“大庆答卷”。
以匠心重构能源版图。古页油平1井的破冰,让人们看到希望的曙光,但理论的缺失和技术的空白等一道道难题,像铜墙铁壁一样挡在张金友的面前。
“古龙页岩通体都是黝黑色,就像一个个泥疙瘩,看不到一点儿油星。但我必须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张金友信心满满,继续攻关“突围”。在温度不到零度的岩心库里,他蹲在岩心堆前,拿着放大镜的手冻得通红,由于经常蘸着凉水擦岩心,双手裂出一道道口子;光线不好,他戴上探灯,猫着腰观察岩心。凭着一丝不苟的执着探索,发现古龙页岩独特的页理构造,为寻找页岩油富集位置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
厘清石油赋存的空间大小,决定着找油方向和产量的高低。于是,张金友背着岩心,走遍国内多家权威实验室。经过1个月的不懈实验,观察上百张岩心图像、几万个纳米级孔隙,他终于找到石油,甚至在更小的9纳米孔隙中也找到油。
技术攻坚中,张金友能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淬火,以“三超”精神破冰,在古龙页岩油勘探领域劈波斩浪,为我国能源安全开辟新航向。首次创新建立陆相页岩地质工程甜点分类评价技术,将富集层段由40米扩大至150米,这项突破让古龙页岩油实现多层立体开发有效动用,技术成果位列2023年集团公司十大科技进展之首。他创新建立的高精度地质导向技术,使钻机在地下2000多米深的20厘米至50厘米薄储层水平段中精准穿行,储层钻遇率从80%跃升至95%。16年间,127项发明专利、332项行业标准,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通宵达旦的实验室之夜,是“宁要一个过得硬,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工匠精神的写照。
他通过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双轮驱动”,推动古龙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设立,打造基础理论探索、勘探开发技术、管理体制改革、近零排放、“政产学研用”科技攻关、新时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六个示范”,让“黑色黄金”与绿色生态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