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摄影报
SHIYOU SHEYINGBAO
本站公告:
农历 乙巳年(蛇) 四月廿八 寅时
RULE OF LAW ONLINE
您的位置 : 首页 > 本报电子刊 > 正刊
难忘的记忆——大庆石油会战

979fe08c-dd69-4e1b-86bf-c6c571e48e76_middle.jpg

曹纪良(后排左一)参加年度总结表彰大会时的合影。


在大庆油田这片热土上,创业初期,石油职工头戴铝盔,脚踩冻土,在晨曦未露时挤上头班公交车;到了井场,在钻塔下挥汗如雨,用钢铁脊梁扛起时代赋予的重担。老石油曹纪良曾经在千里冰封的大庆油田与战友并肩战斗。睡草铺、啃菜帮子,工作中总是抢着干、比着干。他们不善言辞、沉默寡言,一群默默无闻的开拓者在戈壁与荒原上拼出一座油城的锦绣繁华。老一辈石油人的故事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唯有滚烫的信念:“我为祖国献石油!”

前些日子,笔者看望老石油曹纪良。尽管年事已高,耳朵有点背,走路缓慢,但曹老的精神依然矍铄,声音洪亮。当我问到他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经历时,他记忆闸门仿佛被打开,那段既艰辛又难忘的岁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1960年3月,曹纪良从南京军区转业,恰逢大庆石油会战轰轰烈烈开展之际。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前往大庆油田,投身石油大会战。

谈及大庆石油会战时的艰辛,曹纪良说:“那时的寒冷,如今根本无法想象。”他回忆说,那时大家用水桶从井里打水,刚放到地面上,水桶里的水就被冻成冰坨。如果不戴手套就去拧铁把手,手和铁把手竟能粘在一起,稍一用力,手上就会掉一层皮;冬天,由于缺少防冻液,汽车一旦熄火就会被冻坏。

曹纪良介绍,当时参加大庆石油会战的人数众多,吃住都成问题。由于工作人员接待不过来,他们只好自行解决住宿问题。他们找到一个车库,在地上铺一层干草,晚上20多人挤在一起睡觉。几天后,接待人员才将他们安排到一个会议室里。白天,床板被竖起来,房间当作会议室;晚上,床板放下来就成床铺。

大家的住宿问题解决了,却又面临粮食不够的困境。那时,粮食定量供应。曹纪良在机关工作,一天只能分到不足1斤的粮食。实在饿得受不了,他就拣白菜帮熬汤充饥。

后来,他们边工作边建“干打垒”,建成后总算有了住的地方。然而,当时室内没有暖气,晚上特别冷。于是,曹纪良就找来一些油,放进桶里点燃取暖。虽然屋里暖和了,但气味却十分难闻。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大家互相看对方时,才发现每个人都成了“黑人”。

尽管当时石油会战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干部职工都不畏难,干起活来抢着干、比着干,担心自己落后。1970年,曹纪良随运输团前往江汉油田参加石油会战,继续为石油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焕军)
石油石化
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