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地理地质信息勘查分公司自主研发“钻井工序生产运行数据看板”,以数智赋能施工优质高效运行


9月上旬,在湖北省利川市,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地理地质信息勘查分公司承揽的鄂西渝东地区红星三维地震采集项目钻井施工环节顺利收官。“我们自主研发的‘钻井工序生产运行数据看板’,成为项目高效运行的提速器。”该分公司副总经理贾云龙介绍。
云遮雾绕的群山之间,正在搭建的钻井“云”平台,为这一传统施工模式勾勒出不一样的风景。
利川市建南镇红卫村南侧的大陡崖,海拔落差超1400米,人在崖边走,云在脚下飘。
极端复杂的施工环境,给钻井生产管理带来严峻挑战。663平方公里的施工区域,14家钻井分包商1800多人,全部分散到高山密林里,如果不能及时掌握现场情况,很容易打乱仗。钻井施工中,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多达数千条,过去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需要人工统计分析,找到其中的关联性和内在逻辑。由于分包商队伍众多,不同数据又来自不同人员,形成无数信息“孤岛”,每次了解情况都要用电话反复沟通,而现场情况瞬息万变,往往造成管理层决策滞后。
今年,该分公司自主开发“钻井工序生产运行数据看板”,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整合数据资源,设置多个应用模块,实时生成进度、比例等指标,帮助管理层及时掌握现场情况,迅速制定科学决策。管理人员通过看板“一屏掌握全局”,如同安装“透视眼”,让万千“孤岛”变通途。
“过去花费大半天统计编制报表,现在数据导入后,系统秒级自动生成,仅这一项就提升效率80%以上。”红星三维项目钻井单元内业组组长曹炜感叹,数字化建设让他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方案优化中。
以重装备、机械化、劳动力密集著称的钻井工序,一直是物探施工的成本消耗大户。人员、设备、车辆、营地位置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任何一个环节的管控不到位,都会造成效益白白流失。以此次数字化平台建设为支撑,管理人员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潜力,让数据真正会“说话”,推动施工管理从“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
钻井施工中,“井位连片”的及时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推进节奏。平台专门开发连片分析、分束钻井动态、分包商钻井动态、司钻动态等功能模块,哪条线路哪个环节受阻一目了然,资源调配、应急处置更迅捷。针对施工堵点区域组建加强班,集中力量开展突击,致密砂岩区钻井日效从1.2口提高至2.1口。
今年盛夏,湖北、重庆地区高温酷暑天气屡破历史纪录。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激发全员攻坚斗志?
管理人员研发人工不干预数据结算系统,精准考核消除人为因素干扰。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劳动竞赛,选树标杆,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干得好才能有活干”的竞争氛围下,大家你追我赶,钻井纪录不断被改写。
目前,该分公司正在开发片区级精准诊断功能,系统自动统计出井效率,自动筛选困难区域,同步提取地理位置、实时数据明细,直接推送给网格员快速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