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获悉,大庆油田实现“剩余油”挖潜从“躲断层”到“找断层”的重大转变。“十四五”以来,已实施挖潜55口井,平均单井初期日产油6.0吨,含水83.1%。目前,累计产油达18.2万吨;后续待实施井83口、设计产能9.8万吨,将为油田持续稳产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大庆油田长垣油田如今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尽管老油田含水已高达95%以上,但仍有近60%的分散储量未采出。过去,由于在断层附近布井时通常采取躲断层策略,再加上断失油层以及断层面遮挡等因素,导致断层附近形成了局部“剩余油”富集区。如何有效挖掘断层边部“剩余油”,成为油田稳产的核心难题。在理论极限与开发需求的双重压力下,大庆油田将破解难题的关键,锁定在低级序断层精细识别与构造建模技术的突破上。
大庆油田科技信息部表示,在漫长的攻关过程中,油田攻关团队对十万余口井、千万个小层、千万条地震剖面进行细致分析,不断优化方案,利用地震数据体、蚂蚁体、相干体等多属性与井断点信息三维集成可视化融合,创新形成以井断点引导地震层控方差体的全三维构造精细描述技术,成功突破3米断层识别极限。首创以分级约束为核心的沉积单元级整体构造建模技术,在国内首次构建万井百层的整体构造模型,断点组合率达到96.8%,这一成果为断层边部“剩余油”精准定位提供“显微镜”和“导航仪”。
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带来开发理念的深刻变革。通过井震结合的方式,精细刻画各级断层空间展布特征,成功指导开发挖潜策略由“躲断层”调整为“找断层”,实现井到断层距离由100米到10米的跨越,使局部“剩余油”富集区无处藏身。
随着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挖潜区域不断拓展,从长垣老区延伸至外围、海塔地区;挖潜对象由大断层逐渐转向中小断层;挖潜模式从“复杂断层区整体挖潜”转变为单一断层“多层系、多井型、多措施”综合立体挖潜;挖潜手段也由单一大斜度井向直井侧钻、超短半径等多井型转变,标志着大庆油田在“剩余油”挖潜领域正不断迈向新高度,为油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