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摄影报
SHIYOU SHEYINGBAO
本站公告:
农历 乙巳年(蛇) 十月初三 卯时
RULE OF LAW ONLINE
您的位置 : 首页 > 本报电子刊 > 正刊
以沙为纸写人生

——记中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二厂AD20集输站岗位长傅元鸿


傅元鸿在大漠上练习书法。胡 强 摄.jpg

傅元鸿在大漠上练习书法。胡强 摄


大漠,对他来说,不是忍受而是享受。

12月的塔克拉玛干,粗犷的风、枯黄的骆驼刺,带着野性的苍凉,映照着中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二厂AD20集输站的孤独。56岁的岗位长傅元鸿开始当班时段一小时一次的巡检。

“一切正常!”半个小时下来,傅元鸿已是满头大汗。

资料员罗来蓉赶忙过来,帮傅元鸿卸下10公斤重的空气呼吸器,并用俏皮的口吻询问:“傅师傅,这么冷的天,今天还去约会不?”

“当然。”傅元鸿把脖子紧紧缩进高高竖起的衣领里笑答。

走出小站,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沙漠。这是采油二厂最偏远的一个小站。如同漂浮在大海中的一座孤岛,孤独而清冷。

每天下班后,傅元鸿都会赴一场“大漠约会”。

傍晚时分,浑圆的落日贴着沙漠的棱线缓缓西去,迎风面的沙坡轮廓清晰、平滑、流畅。这样的“纸张”太给力了。

大漠作纸、竹竿作笔,在似流溪般细腻的沙浪上,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变幻无穷,非隶非楷,看似歪歪斜斜,却又错落有致,颇有几分郑板桥的书法神韵。

挥动手中的“笔”,沉醉在书法世界里,看着跃然沙上的“精神图腾”,傅元鸿说他最享受这种酣畅淋漓的体验。

千里荒漠,人迹罕至,笼罩在一片厚重的寂寞里。沙漠,是生命的极限,却是傅元鸿的精神乐园。

傅元鸿出生在郑板桥的故乡江苏扬州兴化,1988年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江苏油田,后来进入地球物理华东分公司。他当过仪器操作员、仪器组长、微测井组长、物探工程师,足迹遍及湖北、贵州、河南等地,还远赴阿尔及利亚工作过。

2021年,公司鼓励员工外闯市场,傅元鸿作为单位首批外闯市场一员,前往西北油田。在西北油田采油二厂采油管理三区12-11计转站,他有一个新身份——岗位长。后来新建AD20集输站,他又作为骨干来到这里。当了大半辈子物探工程师,突然间变成采油工,他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但这种落差很快就被大漠带来的乐趣所弥补。

第一次见到沙漠的时候,他就仿佛捡到了宝——这么宽广而宁静,不正是练习书法的宝地吗?

这哪是荒漠,这是书法的宝藏,沙地可以练习,足够让自己的书法上一个层次。

从小略懂书法的父亲就教他如何起笔、顿笔、回锋,练了几个月他就写得像模像样了,父亲直夸他是块练书法的料。过春节的时候,一向节省的父亲会买来一大沓红纸,让他为乡邻书写对联。

大年三十,看着自己的杰作贴在村里家家户户的大门上,平时有点驼背的傅元鸿把胸脯挺得老高,得意写在脸上。

从此,不管学习多忙,不管置身何处,他都临池不辍。傅元鸿曾参加全国性书法比赛并获得大奖,其中首届“扬州八怪杯”作品获得主办单位永久收藏。

大漠,对他来说,不是忍受而是享受。

来到新疆工作后,上班在井站,下班回基地,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很多人靠抽烟、打扑克、闲聊打发时间。而他仍以一颗悠然之心,每天坚持练习书法,陶醉在自己的书法世界里,乐享这份独有的快乐。

从物探到采油,是两个不搭界的专业,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转行当采油学徒,一同来的同事,有些适应不了这里的环境,只好打道回府了。他却留了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采油工。

傅元鸿不仅适应了这种转换,还干得很好。他被矿上评为优秀员工,所在的站被管理区树为标杆站。




(丁玉萍)
石油石化
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