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助力新疆尼勒克县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十四五”以来,中国石油投入600万元帮助当地建牛、马养殖基地,形成“合作社”增收模式。
养蜂达人杨金平查看蜂群长势。多年来,中国石油通过“产地直采+消费帮扶”的方式,将尼勒克县优质黑蜂蜜推向全国。
中国石油援建的尼勒克县中心幼儿园已发展成为该县最大、设备设施最完备的幼儿园。
晨曦中的尼勒克县城一角。
中国石油医疗援助尼勒克县人民医院。
中国石油援建的玉米烘干厂。
7月底的伊犁正处于夏末秋初的过渡期,湛蓝的喀什河奔腾不息,墨绿的云杉林错落有致,青黄的草原延绵起伏。翻过山峦,穿过马群,牧民的彩色毡房外墙上绘着丰收与幸福的图景,其间,四个饱满的大字赫然在目——“生活富裕”。
这是中国石油帮扶的“笔锋”,在这片土地上凝练的“落款”。
31年来,中国石油深深扎根尼勒克,紧紧围绕“产业、民生、医疗、智力”四个维度,累计投入超1.7亿元资金,援建50余个项目,援派12批次19名挂职干部,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一条“种养+销旅”一体化发展道路,将石油精神“深耕”成沃土上一茬茬破土的“新绿”。
漫步于多尔布津村“蜜蜂小镇”街道,远远便能看见路边停车场悬挂的“中石油援建”红色标牌,牌下6个智能充电桩前,新能源车辆来来往往,或奔向下一个目的地,或停留小镇感受民俗风情。在距离此处100多公里外,便是尼勒克颇负盛名的唐布拉大草原与百里画廊。近年来,多尔布津村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与“蜜蜂之都”的名片,打造出集运动健身、美食体验、蜜蜂研学、观光采摘、民宿打卡于一体的乡村文旅新业态,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网红村”。
沿着曲折的小路行至深山,广袤无垠的丰茂草场中,各色草花肆意盛放。这是一座遍布蜜蜂元素的城市,沿途叫卖的蜂蜜小摊与户外广告招牌应接不暇,在这片人迹罕至的草场中,滋养着大大小小的养蜂场,全副武装的蜂农们穿梭于整齐排列的蜂箱之间,进行采蜜季尾声的收官工作。
作为国内四大优势蜂种之一——新疆黑蜂的养殖核心区域,尼勒克县产出的蜂蜜在各类国际赛事中多次载誉而归,在2024年举办的第17届亚洲养蜂大会中,更是一举斩获金奖。然而,长期以来,受制于市场混乱、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尼勒克县的黑蜂蜂蜜品牌在全国市场知名度较低,销售价格跟不上品质,部分养蜂场生存岌岌可危。
“每年中石油和其他工厂都会专门来收购我们的蜜,为了跟订单单位合作好,我们会不断提升产品品质,进一步拓宽销路。”蜂农杨金平表示。
据中国石油挂职干部,尼勒克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兴茂介绍,通过昆仑好客便利店与直播间、昆仑好客购物季展销会、外地网商等渠道,中国石油每年采购帮销尼勒克蜂蜜价值约300万元,并利用自身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尼勒克蜂蜜的知名度,助力小蜜蜂成为产业振兴的“甜蜜源泉”。
村舍之间,草原之间,田地之间,在尼勒克,处处可见“宝石花”绽放。
眼下正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再过一两个月,中国石油在当地援建的乌赞镇玉米烘干厂又会车流如织。数万吨的玉米经烘干后便会储存在四座崭新的大储罐中,“贡献石油力量”的标语在一旁尤其醒目,昭示着中国石油对尼勒克数十年如一日的承诺。在团结村“零碳小院”整洁的院落屋舍间,在尼勒克县双语幼儿园孩童的稚嫩笑脸上,在喀拉苏乡绣娘缝制柯赛绣的针线翻飞里,在吐普辛村灌溉渠汩汩的流水中,“生活富裕”已不再是美好的愿景,而是落在实处触手可及的现在与未来。
尼勒克,在蒙古语里是“希望”的意思。远眺河谷草原,30余载石油力量的润泽,已经让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破土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