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场“党代表通道”开启。来自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的刘丽身穿红工装,胸前佩戴党代表证,阔步走进“党代表通道”采访区,接受中外媒体记者的采访。
站在话筒前的她,腰杆挺直、面带微笑,充满“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的骄傲与自豪。同一时间,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庆油田员工们也在电视屏幕前共同期待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13时48分,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向刘丽提问:“能源安全受到全球关注,大庆一直是中国的重要能源产区。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大庆是不是‘老了’?还能不能稳定产油,甚至何时会枯竭,一直是国际关心的问题。您可以和我们讲讲那里的发展情况吗?”
刘丽知道,这个问题既是对大庆油田未来发展的关注,也是对中国石油在新时代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任的关切与期待。
“大家十分关心大庆油田的发展。有很多人问我,大庆油田还有多少油,还能开采多少年?借这个机会,我非常荣幸地代表大庆石油人告诉大家,今天的大庆油田已经从过去的‘一油独大’变为‘油气并举’,同时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领域迈进,从国内走向了国外,目前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正满怀信心地朝着建设百年油田的目标前进。”刘丽对着镜头自信地说。
尽管历经60多年大开发,大庆油田依然是国内原油产量的“压舱石”,累计生产原油超24亿吨,占中国陆上同期石油产量的近40%。为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国石油立足资源战略,全力打好油气增储上产进攻战,大庆油田连续7年保持国内3000万吨原油稳产,长庆油田年油气产量当量攀上6000万吨新高峰,西南油气田建成300亿立方米战略大气区……国内油气产量当量实现2亿吨历史性突破。同时,把新能源新材料纳入公司主营业务,全力以赴增加“能源总当量”,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要想实现建设百年油田的目标,刘丽认为首先要做好“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刻印在石油工人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刘丽回忆说,“我生在大庆,长在油田,我的父亲和铁人王进喜一样都是大庆油田的第一批创业者。父亲经常和我说,要‘学铁人、做铁人,当个好工人’。父亲当上了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我成为了全国劳动模范,现在我又光荣当选了党代表。今天,我代表石油工人站在这里,我相信,父辈们一定十分自豪。”
父亲身上有铁人的影子,代表的是老一辈石油人。在她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对她的影响很大。从19岁参加工作起,刘丽就以父亲为榜样,立志“当个好采油工”。为了练好基本功,她起早贪黑奋战在井场上,把队里所有岗位干了个遍,靠着拼劲、狠劲成为一专多能的“岗位通”。
父辈们人拉肩扛、端水打井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历史。作为新一代石油工人,刘丽更懂得通过创新和改进解决生产难题,努力把活干得更巧、更快、更好。
多年来,采油工一直沿用传统的抠取办法更换抽油机井盘根盒密封圈,不仅漏油、密封圈寿命短,而且换起来费劲,小小的密封圈让采油工没少吃苦。刘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天,刘丽拿起唇膏转动底部,膏体慢慢从上面露了出来。她立刻来了灵感:可以通过旋转,把密封圈顶出来。她买来一堆口红,一支支拆解,弄清楚里面的结构,设计图纸、加工,不断改进方案。刘丽说:“经过200多次试验发明的‘抽油机井新式盘根盒’,不仅把现场操作时间从40分钟缩短到10分钟,而且实现每口井每天省电11千瓦时。”
创新,给了刘丽从一名普通采油女工迈进“工匠”大门的金钥匙。她在担任洗井工时,负责全队50多口水井的洗井工作,洗井所需工具又多又笨重,不便携带、操作烦琐。她构思研究后,把撬杠、管钳、扳手和螺丝刀合为一体,使操作工具由4件变为1件,总重量从15公斤降为2.5公斤,使用时可随意切换,既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新时代的石油工人,还要不断创新。”刘丽向媒体介绍,60多年前,光是靠地层压力,大庆的石油就很容易喷涌而出;如今,油田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突破。大庆油田创新发展了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累计取得科技成果1.1万多项,先后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砂岩油田开发水平始终保持国际领先。这是大庆油田长盛不衰的秘诀。
采访最后,刘丽的一段话道出了百万石油人的心声:“作为新时代的石油工人,我们一定牢记嘱托,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以实际行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石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