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大庆油田采油四厂第五作业区杏二十五集输班注水泵工朱华
朱华是藏区孩子们心中的“石油妈妈”,是种下他们梦想的“格桑花”。她,是大庆市杏北爱心志愿者协会会长。今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朱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殊荣。
朱华是大庆油田采油四厂第五作业区杏二十五集输班的一名注水泵工。18年来,她捐资助学,让藏区许多孩子获得温暖与希望;她带领大庆市杏北爱心志愿者协会助力藏族同胞构筑希望和梦想,持续传递“中华民族一家亲”正能量,让血脉相连的共同体意识跨越雪域高原、跨越语言、跨越民族,汇聚成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成为西部藏区众多孤贫失学孩子温暖的依靠。
朱华与藏区贫困孩子结缘始于一则关于助学的公益广告。2006年的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镜头:一群衣衫褴褛、双手冻疮的藏区孩子双手紧捧书本,窘迫的生活无法阻挡他们对知识的渴望……那一刻,朱华的心被深深触动。她向家人表达捐资助学的想法,立刻引起家人的共鸣,她和爱人商量,要用自己的力量帮帮这些孩子。6年间,青海省玉树州4名因特困辍学的藏族孩子在朱华的资助下重返课堂接受教育完成学业。
2012年,“朱华爱心志愿者协会”向结对的50个孩子寄出第一笔爱心助学款。随后,一条条短信、一封封信件、一个个爱心包裹穿梭于油城大庆和藏区之间。刚上高一的女孩尕丁在日记里写到:“妈妈在信中和我说56个民族是一家,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一定要听石油格桑花妈妈的话好好学习。”
12年来,朱华带领协会成员先后6次前往青海、甘肃、西藏地区,实地了解掌握当地需要帮扶的儿童和学校情况,核查协会捐赠物资的使用和维护情况。目前,该协会已与350余名藏族贫困学生结成稳定帮扶关系、提供一对一捐资助学,开展各类教育项目覆盖3万多名藏族孩子,通过系列活动,搭建东西部公益慈善事业常态帮扶机制,深化东西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石油格桑花不断在青藏高原上播撒一颗颗爱的种子。
朱华在给与孤贫儿童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上的关心关怀和思想引领,用实际行动诠释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深刻内涵,凝聚民族团结的力量。
“这是友谊树,也是亲情树”,20张照片,记录着20个感人的故事。”在杏北爱心志愿者协会展厅,有一面贴着两棵树的墙壁,树的枝丫上贴着一群“大庆格桑花妈妈”和藏族孩子们的合影。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故事。
卓玛,现在是家乡村小的老师。201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宁重点高中,因家境不好难以维系学业,是大庆妈妈向她伸出援手。三年后,卓玛考上大学,刚上大一她就申请加入协会,从受助人变为一名援助者。班会上,她向学生们讲述自己受捐助的故事,她告诉孩子们:“石油妈妈告诉我,喝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一道道难关是靠社会帮助支持才过来的,才有了希望和未来,回报社会,是我们共同的愿望。”经过12年发展,协会从最初19名志愿服务成员发展成拥有2040名会员的公益组织,更名为大庆市杏北爱心志愿者协会。成立青海、甘肃、西藏、黑龙江杜尔伯特四个学区,与20所学校、1所托老所形成长期帮扶关系,为417名孤儿和特困孩子找到“爱心家庭”。
近年来,源于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两免一补”的全覆盖,解决藏区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志愿服务已不仅仅是帮助孩子上学这么简单。朱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志愿服务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故事,使民族团结教育与公益慈善事业深度融合,不断推动中国石油大庆与西部地区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朱华迈出助学转型的第一步——关爱女童行动,不仅给孩子送去卫生用品和内衣裤,更注重推动西部地区健康教育和女童保护观念。类似的活动逐年展开,“搭建科学小实验室,配备天文望远镜、显微镜等科学实验器材,让孩子们近距离触摸科技,看见科学世界的星辰大海;捐建图书室、音乐教室,让孩子们看到大山以外的世界,眺望更遥远的未来。
多年来,朱华牵头开展“点亮微心愿”“送知识暖童心”“重温历史·传承精神联建共建”“大手拉小手”等系列社会公益实践活动850余场次,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于志愿服务工作全过程,有效推动会员之间、会员与帮扶对象之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