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隐患如潜藏的“暗雷”,稍有疏忽便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在隐患整改工作中,最易被忽视的,恰恰是那些看似熟悉、近在咫尺的区域与环节——即常说的“灯下黑”。这一问题若得不到重视,不仅会让整改成效大打折扣,更会为企业生产埋下巨大安全风险。
员工长期在固定区域工作,对周遭环境习以为常,便容易产生“熟悉即安全”的错觉。诸如设备的轻微异响、管道的细微渗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若长期放任不管,极可能逐渐恶化,最终酿成安全事故。这种因熟悉而生的松懈,让身边的隐患成了“漏网之鱼”。
核心设备作为企业生产的“心脏”,往往备受关注,但其周边的辅助区域却容易被冷落。以电力企业的变电站为例,主变压器等关键设备是维护重点,可设备下方的电缆沟、周边的消防设施等,却可能在安全检查中被一笔带过。殊不知,电缆沟积水可能引发短路,消防设施失效会导致火情难控,这些“配角”出问题,同样会威胁核心设备安全。
不少企业虽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与整改流程,但在执行中,对制度落实的监督却常存漏洞。比如安全检查记录是否真实、整改措施是否落地、责任是否压实等问题,若缺乏有效管控,制度便会沦为“纸上谈兵”,隐患整改自然难以落到实处。
要破解“灯下黑”困局,企业需双管齐下:一方面强化全员安全意识,通过定期培训让员工摒弃“熟处无险”的错觉,另一方面建立全方位检查机制,既紧盯重点区域与核心设备,又不遗漏日常作业区、辅助区域及管理环节,确保排查无死角。唯有如此,才能将安全隐患彻底整改到位,为企业生产筑牢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