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地理地质信息勘查分公司红星三维项目部
今年,在鄂西渝东的褶皱山脉间,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地理地质信息勘查分公司红星三维项目钻井工序的轰鸣声穿透云雾,1吨多重的钻机模块跨越悬崖、老项目的17个“盲区”成功成井、59938口完钻井位在地图上连成壮阔的勘探线。
而这一切有序推进的背后,是项目钻井工序负责人刘伦身体力行,带领胡正华、霍利军、李凯等后勤伙伴,将“找油找气、兴企报国”的使命,刻进每一口井的深度里。
“223束悬崖带钻井,模块重心偏差超2厘米就停钻。”清晨的班前会上,钻井工序的安全红线清晰明确。这份“零容忍”的严,既源自对每一口井的敬畏,更源自中心梳理的安全管理规定。从钻机拆装的螺丝力矩到悬崖作业的防护标准,每一项都标注着“严细”二字,像老石油人传承的“金刚钻”,专治山地钻井的“硬骨头”。
这片工区的难,刻在每一道沟壑里:1吨多重的钻机拆分成10多个模块,最大件300多斤,过去靠4个壮劳力肩扛手挑,在无人区一天最多挪3公里;231-274束的致密砂岩区,钻头磨损速度是常规地层的3倍,老项目曾在这里反复“卡壳”。
8月份是连片攻坚最紧时,持续降雨导致121-170束测线所在区域突发道路垮塌,钻井工序面临“断链”风险。刘伦连续48小时坚守现场,一边协调无人机团队紧急吊装补井设备,一边优化工序流程,将“钻井—加固—验收”的衔接时间压缩1.5小时,最终让该区域比计划提前2天连片。在严细工序的护航下,项目突破47处急难险重点位,完钻率较老项目提升23%。
“171-230束的雨衣到了,霍姐凌晨刚从市里拉回来的。”炊事员李凯推着餐车穿梭在作业点,车斗里除了热饭,还堆着叠得整齐的防雨装备。钻井工序能稳步推进,离不开女经管员霍利军的“物资保障线”和李凯的“伙食补给线”。这两条线,像钻井管柱的“扶正器”,让艰苦的山地施工多了份家的温暖。
项目初期,无人区的后勤保障曾是“老大难”。员工清晨揣着馒头、一壶凉水进山,遇上雨天,衣服湿透只能靠体温烘,手套磨破也没替换的。霍利军看在眼里,主动跟刘伦提议:“工序要顺畅,兄弟们得先穿暖吃热!”很快,“需求响应机制”落地:每天傍晚收集各班组物资需求,凌晨霍利军坐车2小时去市区采购,再用无人机分送到悬崖、深沟里的作业点;暴雨季前,他提前调配500套雨衣、300双防滑鞋,确保雨不停钻,人不受冻。
李凯的餐车更是钻井工序里的“移动暖炉”。过去员工啃冷馒头的场景,让他心里不是滋味,他主动申请“跟井做饭”:每天天不亮就围着灶台忙碌,青椒炒肉、番茄鸡蛋、热乎的紫菜蛋花汤装在保温盒里送到钻井点。
刘伦常说:“钻井工序不是单打独斗,后勤是‘另一半工序’。”在他的统筹下,霍利军的“物资账”与李凯的“伙食账”精准对接,甚至细化到“哪个班组今天钻致密砂岩耗体力,多备两盒肉菜”。这份藏在细节里的暖,让钻井人攥紧“找气的劲”,也让工序推进的脚步更稳。
如今,红星三维的钻井声仍在山间回荡:刘伦的《工序优化笔记》上,又添了几条新的效率提升方案;霍利军的物资台账里,新增“高山密林防毒虫物资”的储备计划;李凯的菜谱上,多出几道适合山地作业的暖胃菜。他们岗位不同,却沿着同一条“找油找气”的轨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