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锚定油、气、新能源并进发力,不断探索新质生产力落地的现实路径



7月23日,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测井研究室一级工程师马宏宇,在对杏六区西部的水淹层进行判断后,把50口井原始测井曲线批量加载到大数据智能水淹层解释平台,仅用不到15分钟得到结果,比过去人工基于经验公式的判断节约近50个小时。这是大庆油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改变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近两年,大庆油田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立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做实能源保供、做强绿色低碳、做好数字化转型、做优新产业新业态、做精现代化治理,不断探索新质生产力落地的现实路径。
四次采油填补国际空白
油气生产是大庆油田的立身之本。大庆油田锚定更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目标,不断创新发展化学驱理论技术,已连续23年化学驱年产量超千万吨,累计产量近3.2亿吨。虽然该技术已处世界领先水平,但探索永未止步,特别是开展针对聚驱后的四次采油研究,初见成效。
目前,大庆油田处于聚驱后开发阶段的区块,低效无效循环严重,综合含水接近极限。自2000年起,科研团队超前储备,向四次采油发起攻坚。面对“寻油难”,他们依据地质储层构型理论,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聚驱后高度分散的剩余油;面对“封堵难”,调堵剂研制专家李勃受“靶向药”启发,与团队成功研制出智能可控凝胶调堵剂,使油层高渗透部位的优势渗流通道“降速”;面对“驱油难”,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一室主任曹瑞波团队经过上万次实验和数以亿计的数据分析,终于研制出一种新型驱油体系,让原油“听话”,易于提取。如今,大庆油田已形成以自适应堵调驱一体化为核心的四次采油配套技术,现场应用后提高采收率12%,总采收率突破70%大关,填补国际空白。
新能源全面开花助力绿色转型
近年来,大庆油田像抓油气业务一样抓新能源,从蓄势布局到全面起跑,再到快马加鞭,新能源项目建设“全面开花”,实现清洁替代由“点”到“面”的深度融合,生产运维由“细”到“精”的质量提升。
今年,大庆油田采油六厂喇嘛甸低碳示范区新能源建设与运营齐头并进,发电量已累计突破1.64亿千瓦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1.5%,净增9665.86吨标煤,为大庆油田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AI应用开创崭新局面
“智慧大脑”“信息管家”“云监督”……这些与数字油田相关的新名词,为大庆油田传统产业升级带来新气象。近年来,大庆石油人翻过数字化高墙,乘“数”而上、以“数”赋能、依“数”兴业,努力开创“数智大庆油田”崭新局面。
走进大庆油田采油四厂第二作业区注采209班员工休息室,采油工拿着平板电脑,通过与人工智能助手“小智”互动,学习新技能。采油四厂是大庆油田首家完成大语言模型本地化部署的单位。建成的“AI人工智能助手小智”是员工学习的好帮手,累计智能辅助解决各类生产难题6万余次。
向“高”而攀,向“新”而行。今天的大庆油田,已进入传统产业升级、新技术更迭、新产业跃迁,油、气、新能源并举发力的新轨道,技术创新、绿色转型与数智赋能“三套车”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