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吉林油田英台采油厂女员工巩立新
巩立新为重病丈夫做康复按摩。
厚厚的奖状记录巩立新38年的油田生涯。
来食堂就餐的员工都喜欢和巩立新聊上几句,谈谈就餐的感受。
临近饭点,食堂员工开始忙碌。
巩立新为即将上岗的食堂员工整理着装。
吉林油田英台采油厂的清晨,从食堂升腾的热气开始。6时整,热腾腾的馄饨、金黄酥脆的油条、香味四溢的包子准时上桌,为奔赴一线的员工们注入满满能量。望着往来的人群,吉林油田英台采油厂食堂管理员巩立新倍感欣慰。
2002年,英台采油厂的食堂因经营不善,员工们怨声载道,巩立新临危受命接手厂区食堂。英台采油厂距离油田总部有200多公里,当时正值油田上产的关键期,每天在食堂就餐的员工超过2000人次。巩立新深知,这一方灶台关乎的不仅是员工的胃,更是他们的心。
面对女性占比达93%的28人团队,巩立新制度建设与人文关怀并重,建立60余项规章制度和“十字”管理方针,推行“六常”管理法。创新实施“三让三吃”标准,即让员工每天都能享用到美味的家常菜和营养餐,又给孕妇、少数民族员工和过生日员工等特殊人群定制餐食。食堂还定期举办美食烹饪比赛,激发餐服人员做好美食的热情,增强团队凝聚力。在大家的努力下,员工食堂从一个怨声不断的场所,变成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温馨空间。23年来,食堂单日菜品数量从原来的4个增至14个,餐厨垃圾从原来的15桶减至2桶,员工满意度从原来的72%跃升至99%,累计服务员工850多万人次,实现修旧利废创效124万元、节约人力成本超过168万元。这座边远采油厂的食堂成了大家忘不掉的地方。
巩立新珍藏着一张珍贵的合影——2009年,一家三口在颐和园的笑颜。巩立新说,那是带孩子去北京做干细胞移植时抽空留下的美好记忆,尽管只有短短一天,但孩子灿烂的笑容,永远镌刻在她的心中。
1992年,巩立新的孩子在当地采油厂职工医院出生,但受医疗条件限制,孩子因生产意外诊断为重度脑瘫。从此,巩立新一家踏上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之路。
即便生活充满困难,巩立新在工作上未有丝毫的松懈。除了对后厨清洁程度和餐食摆放的要求达到不近人情的苛刻外,她还与每位服务人员将服务过程中观察与沟通的结果在班前会上汇总,大家再共同探讨总结出最能满足员工需求的方案。最终,食堂的餐饮服务实现从单一追求经济实惠到口味繁多,再到绿色健康的转变,得到全厂人的好评。
2282个未休的节假日、850万人次用餐记录、99%的满意度、72.5万份会战餐,都化作耳边那声声赞叹:“巩姐,今天的牛肉嘎嘎好吃”,“巩姨,酱鸡腿真香”,“巩姐,咱食堂的酸菜味儿最正”。而那句“大姐,你要是退休了,我们想你咋整啊”,成为这里的员工向一名基层女工最深情的告白。
如今,巩立新仍在工作之余学习心理医疗相关的知识。关于退休后的日子,她的小心愿是筹办一个养老院,愿所有历经苦难的人,都能找到归宿。
炊烟依旧袅袅,凡人故事多多。当第一缕晨光掠过餐台,巩立新又开始新一天的忙碌——以坚韧照亮前路,用希望温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