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电气车间运行一班班长于志亮
于志亮是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电气车间运行一班班长。他扎根电力运维一线27年,像老中医把脉般精准诊断设备隐患,用吉化作风守护着工厂的“电力心脏”。
2024年,该厂内6千伏III、IV、V段母线室老旧开关柜完成升级,但新设备的整体式后盖板设计让绝缘测试成了拦路虎——每次需拆沉重的后盖板,耗时费力且存在安全风险。
于志亮带领班组中坚力量展开头脑风暴。“能不能让工具适配设备,而不是人适应工具?”他提出大胆设想,经反复试验,班组将闲置的定相插车改造为测绝缘专用工具,通过结构适配改造,实现只开负荷侧帘板、关闭母线侧帘板的精准操作;加装安全闭锁装置,杜绝误触带电部位风险。改造后,绝缘测试从30分钟缩短至3分钟,人员需求从4人减至2人。
“咱们搞技术的,就得像电流一样——哪里堵了,就往哪里突破。创新不是推翻重来,而是让现有资源活起来。”于志亮的这番话,成了班组工作的航标。
2月11日,一场突发状况打破生产的平静,燃料斗轮机突然停机,故障现象前所未见——行走、俯仰、旋转均不能操作,而此时没有在途煤车,卸煤沟也处于低煤位。锅炉燃煤供应告急!接到调度通知后,于志亮带领班组成员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对斗轮机自动故障显示大车限位动作禁止运行、回转变频器接触器辅助触点故障等13个故障信息逐一排查。然而,这些都不是引起故障的原因,且这时又出现PLC模块失电的状况。于志亮果断调整策略,从执行端倒推控制回路。班组兵分两路,一路逐段检查电缆卷筒过松保护动力电缆,另一路排查PLC柜每一个元件及端子。
于志亮抽丝剥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终确定为电缆卷筒过松保护电缆绝缘破损接地、200B公共线虚接两处故障。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斗轮机行走、俯仰、旋转相继运转起来,故障成功排除。
“报警灯的每次闪烁都是设备在说话,我们要做听得懂设备语言的人。”于志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