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下旬,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中国石油多项文物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
本版沙海拾贝,旨在挖掘其深邃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共鸣,彰显我国石油工业伟大的历史进程,以飨读者。
吉林石化化肥厂压缩机继续“发光发热”
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压缩机。
12月25日获悉,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压缩机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
据了解,该公司化肥厂是国家“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氮肥生产基地,1954年破土动工,1957年10月25日建成投产,“新中国第一袋化肥”就在这里诞生。工厂建成初期生产的主要产品是合成氨,压缩机是合成氨装置的核心设备之一,负责把合成氨的气体原料由常压加压到32兆帕,是国内合成氨装置中输出压力最高、重量最大的压缩机。周恩来、朱德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过这台压缩机。
2003年,连续运转46年的压缩机完成历史使命,永久停运。2004年,该公司将这台压缩机搬运至化肥厂办公楼前,在展示区继续“发光发热”。如今,这台见证“新中国化工长子”创业发展之路和新中国化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压缩机,已承接企业精神教育3000余人次,成为激励一代代吉化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载体。(高炳仑 高洪波)
大庆油田4件实物见证奋斗历程
大庆油田松基三井岩心。
12月下旬,大庆油田有4件实物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大庆油田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入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据了解,在大庆油田报送的4件实物中,北二注水站高压截止阀、“铁人”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使用的贝乌-40型钻机的绞车分别入选机器设备类、生产工具类“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其中,使用42年的北二注水站高压截止阀,在员工们的精心维护下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是大庆油田“岗位责任制”的“亲历者”。“铁人”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使用的贝乌-40型钻机的绞车是国家一级文物,见证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松基三井岩心和古页油平1井岩心获评其他类“共和国印记”见证物。松基三井岩心是松基三井的直接见证物,对于大庆油田的发现和松基三井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古页油平1井岩心见证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新历程。(周娜 闫婷婷)
兰州石化国产“第一胶”服务国家建设
12月25日获悉,兰州石化的“1958年兰州炼油厂油样”和“20世纪60年代首批国产丁苯橡胶”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名单。
据悉,1958年8月,兰州石化的前身之一——原兰州炼油厂投产,仅用1个月就生产出多种合格的成品油。1958年9月27日,兰州炼油厂派工人代表刘启盛、贺永友,把生产出的油样送到北京,向国庆献上一份厚礼。当时的一位国家领导人说:“我国空军、海军都需要大量的油料,希望你们炼出更多更好的油品。”
1960年4月,我国第一套年产1.35万吨的丁苯橡胶装置在兰州石化的前身之一——原兰州合成橡胶厂全面建成。1960年5月20日,兰州合成橡胶厂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丁苯橡胶,结束我国不能生产合成橡胶的历史,填补国内空白,被誉为国产“第一胶”。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在进行生产准备的关键时刻,前来进行技术援助的外国专家突然撤走。面对技术难题,大家群策群力、发奋攻关,在较短时间内研制生产出“304催化剂”,从此开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发展服务的历程。(冯作文)
玉门油田老一井出油记忆隽永
玉门油田老一井。
12月25日获悉,玉门油田老一井抽油机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
据悉,老一井于1939年3月23日由人工挖掘出油,是玉门油田的发现井。1938年,中国石油工业的先驱严爽、孙健初、靳锡庚等人在玉门市区南端进行石油勘查。1939年8月,老一井出油,日产原油10吨,从此拉开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序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成为中华民族的永久记忆。
老一井遗址于1994年被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集团公司命名为首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君庙老一井虽地处西北,但以独特的魅力,每年吸引超万人奔赴玉门油田参观学习。(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