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摄影报
SHIYOU SHEYINGBAO
本站公告:
农历 乙巳年(蛇) 八月廿二 辰时
RULE OF LAW ONLINE
您的位置 : 首页 > 本报电子刊 > 正刊
增加“绿色储值” 共享“发展颜值”

——中国石油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共同策划“我为碳中和种棵树”项目探访暨自然体验活动在大庆油田圆满落幕


初冬时节,由中国石油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共同策划的“我为碳中和种棵树”项目探访暨自然体验活动,在大庆油田圆满落幕。这一活动不仅是中国石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实际行动,也是对建设全社会生态文明的呼唤。目前,“我为碳中和种棵树”项目一期(3500余亩)、二期(1000余亩)已经圆满完成,第三期林地建设项目(1968亩)正在进行方案设计。

2022年3月10日,“我为碳中和种棵树”公益项目在全民义务植树网正式上线。项目面向石油员工、合作伙伴及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用于中国石油碳汇林碳中和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油气生产一线井场场站植树造林、林草碳汇相关课题研究、自然科普教育等相关领域。

作为“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的标杆项目,“我为碳中和种棵树”项目影响广泛,深受广大石油员工、社会爱心人士的欢迎。截至今年10月15日,该项目已累计获得近155.3万人次捐款,总金额达4698万余元。目前,该笔资金已在大庆油田、长庆油田、新疆油田、玉门油田等地投用,种植包括“我为碳中和种棵树”大庆会战林、红色南梁林、石油创业林、石油摇篮林在内的林地4500余亩。今年,项目利用募集资金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和绿色共享小屋建设,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我为碳中和种棵树”项目已成为央企参与“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的先行典范。

为保证种植成活率及生物多样性,中国石油经过大量研究试验,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和混交种植方式,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措施。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和社区合作,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共同推动植树造林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曾经漫天黄沙、人迹罕至的荒山,如今已变为远近闻名的“红色南梁林”,成为革命老区能源经济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赢的亮丽名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农业综合开发区内,“石油创业林”种植5.3万株樟子松、胡杨等乔木,3.3万株紫丁香、柽柳等灌木;在玉门油田老君庙采油厂,“石油摇篮林”健康生长于这片“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不毛之地,成为戈壁上的“绿洲”;而“大庆会战林”的设计融入全新的生态理念,将复层、混交、生物多样性等因素统筹考虑,模拟形成防护功能与生态质效兼具的自然群落。

短短3年,石油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用不服输的“石油精神”,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困难之地,成功种下片片绿洲,让这些原本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让当地百姓看到绿色希望。

“我为碳中和种棵树”项目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国内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作为“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该项目不仅点燃公众的绿化热情,而且激发社会各界对碳中和目标的深切关注与积极参与。

项目开展以来,涌现出很多感人事迹。中国石油退休干部齐晓慧、周炳元夫妇,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们心系绿化事业,每年主动参与捐款。退休员工李娟带领亲戚朋友等一起参与活动,2年多来,李娟家族3代13人29次捐款。

今年8月15日,在全国第二个生态日当天,中国石油以其前瞻性的预判和坚定的行动,再次向世界展示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卓越贡献。中国石油在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昆仑能源海南公司等地同步设立第二批共7个自主贡献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地(OECM),在大庆油田、长庆油田等企业同步建成5个绿色共享小屋,并成立9支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服务队,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一期)也同步上线,结结实实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如今,中国石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已构建起自主贡献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绿色共享小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服务队等在内的“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其中,绿色共享小屋作为生态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生动的展示和互动体验,让公众近距离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由135名志愿者组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服务队,则穿梭于各个保护地之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

在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方面,中国石油更是走在前列。通过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保护地”的综合监测模式,实现对保护地内生物资源24小时不间断监控,为科学制定保护策略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保护地监测点的全面覆盖,中国石油将构建起一个更加完善、高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王冷 柳军)
石油石化
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