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摄影报
SHIYOU SHEYINGBAO
本站公告:
农历 乙巳年(蛇) 六月十三 卯时
RULE OF LAW ONLINE
您的位置 : 首页 > 本报电子刊 > 正刊
搭建合作桥梁 铺就共赢之路

——中俄两国携手共谱合作新篇章


鸟瞰亚马尔LNG项目现场。

为原住民送上捐助物资。

文化交流联合工作组组织的演出。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地下穿越工程。


今年,中俄建交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75周年。这一时刻承载着两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友谊,彰显中俄关系在新型国际关系和相邻大国关系中的典范地位。

能源合作是中俄两国务实合作的重要基石,也是维护全球能源安全的积极力量。中俄油气合作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探索磨合到新时代的快速发展,至今已走过30年历程。从最初铁路运输的油罐车,到两国之间建成大规模跨境油气通道,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中俄两国元首多次会晤,深化中俄经贸关系,为能源合作提供指引。在此过程中,双方增强政治互信,为能源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平台。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新的机遇。在这一框架下,中俄两国积极推动项目的对接和实施,促进双方油气贸易和其他能源领域的互利共赢。

在两国元首的指引和战略对接下,中国石油全力推进中俄能源合作。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中俄原油管道复线、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一批重大战略合作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一批新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中俄油气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和俄方合作伙伴累计举办5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为双方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交流平台。中俄两国签署多份关于油气合作协议和补充协议,有助于促进双方合作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石油以重大能源项目合作为抓手,积极打造覆盖油气两大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供销绿色低碳全价值链一体化合作模式,推动中俄油气合作提质升级,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合作,不断扩大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加快打造一批“小而美”的清洁能源合作项目,促进能源转型升级。

中俄油气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深化两国战略互信和友好关系。参与中俄油气合作的企业致力于文化交流与人才培养,促进文化融合,在两国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当地经济得到显著推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真正实现民心相通目标。

5月2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盛会在中国石油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东北石油大学携手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和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共同开展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高校文化交流体验活动。除学习石油工业理论外,中俄学生还亲手制作抽油机模型,亲身体验大庆非遗文化“芦苇画”和中国非遗文化“扎染”,进一步促进两国青年之间的友谊与文化理解。

以人文交流为纽带,深化合作内涵。回溯2005年,中国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共同成立联合协调委员会,特别建立文化交流联合工作组和员工培训联合工作组。文化交流联合工作组为双方员工提供一个展示各自文化、增进相互了解的平台。

联合培养人才是双方实现民心相通的重中之重。自开展合作以来,中国石油致力于推动中俄人才交流与培养,先后启动多个赴俄留学奖学金项目,旨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中俄油气合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今年5月16日,在哈尔滨市举行的第八届中俄博览会上,昂首挺立的驯鹿、毛皮搭建的帐篷、穿着民族服饰的亚马尔—涅涅茨原住民……一个充满北极风情的展位尤为引人注目。那片神秘的土地与纯朴的原住民一样,几千年来保持着原始风貌。这正是中国石油坚持保护生态、注重民心相通的体现。

       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启动以来,建设者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完善项目所在地的基础设施,服务当地发展,促进民心相通。通过减少占用、工程降温、苔原恢复3类措施,有效保护北极天然冻土层。坚持钻井作业无害化处理,建设钻井泥浆回收处理站,做到在极地泥浆废液不落地。

中国石油积极为当地社区援建赛雅哈村幼儿园、牧民子弟寄宿学校、公寓,以及鹿肉加工厂、小型电站等基础设施,为原住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条件。依托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资助赛雅哈原住民国际论坛,呼吁更多企业和组织关注、支持原住民事业;资助“天才少年计划”等活动,促进原住民的文化传承,保护文化多样性,树立企业良好的公共形象。在北极参与保护环境监测和生物多样性观测项目、促进当地水体生物群落恢复项目等多个生态保护项目。


(王馨悦 李春辉 吴淼 许涛 姜民 王络)
石油石化
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