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油田准东采油厂深化“四种精细” 全力打造火烧山油田注水示范区
今年,新疆油田准东采油厂持续深化“油水并重”开发理念,解放思想,创新认识,以“开发调整、精细注水、措施增产、工艺优化”为抓手,积极推进“压舱石”工程,着力打造火烧山油田注水示范区。目前,火烧山油田的综合含水上升率已成功控制在1.5%以内,绝对油量综合递减也稳定在4.8%左右,产油量实现硬增长,已具备30万吨年产能力,成功实现创标10项、追标9项。
多年来,该厂以推进“压舱石”工程为核心,通过“分批实施、逐步提升”工作思路,用三年时间致力于“打造火烧山精细注水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发指标在油田公司同类油藏中处于领先水平。
该厂深化油藏地质特征再认识,科研人员充分利用新采集的三维资料,对微幅构造和小断层进行精细识别,新增断裂10个。依托测井二次解释及老井试油试采数据,重新刻画油藏构造特征。结合岩性和单层试采资料,分层分岩性重建油层图版,上述研究增加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深化对单砂体构型的认识。同时,以河流相三角洲为整体构型模式,科研人员结合地震、测井和沉积微相数据,确定井间砂体与储层构型模式的匹配关系。在此基础上,刻画出1285个单砂体,并根据分布形态进行分类。为了定量评价水淹层,科研人员结合静动态资料建立常规测井水淹层解释标准,并对小层及单砂体的水淹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此外,对于裂缝性油藏剩余油的表征,采用双孔双渗模型,模拟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并总结三种主要的分布类型。研究成果为开采政策的调控与综合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火烧山油田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该厂注重与注采单元划分相结合、与注采策略调整相结合、与井网井型转换相结合、与层系优化调整相结合、与油水井措施相结合“五个结合”,形成多层系井网开发的立体调整技术体系。按照“层系分治”思路,重构井网井距,分批优化实施内部井网加密及边部井网完善,共计127井,新增注水井点25个,注水受效方向66个,将水驱控制程度提升至93.5%。同时,根据单砂体刻画成果,针对特定砂体类型和注水井,进行补层动用和注水井补层增级,共实施53井66段,水驱动用程度提升至86.5%,完善注采关系,提高水驱波及体积。为动用特低渗薄散砂层,该厂在符合条件的区域部署水平井,采用密切割缝网体积压裂方式投产。通过强化目标砂体识别和随钻地质跟踪,水平井钻遇率提升至92%。目前共实施水平井11口,均实现达产达效。
该厂以分类分治为手段,在完善注采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精细调堵、精细注采调控、精细压裂”,补足油藏“元气”,着力推动注水工作稳步提升。在精细化调堵方面,形成平面上分区调堵、纵向上分层调剖、工艺上持续优化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堵调质效再升级;在精细注采调控方面,按照“平面分区”“纵向分层”原则,在井网重构的基础上,指导平面精细注水,改善层间矛盾,从而制定分层合理注水调控政策。在精细压裂方面,针对纵向多段多层、动用差异大的特征,形成“大段分压+小层先期、中期暂堵+单砂体缝内转向”的多级转向压裂技术,逐级激活未动用层潜力。针对新井投产压裂后沟通裂缝导致的水窜,采用“先期堵剂充填大、显裂缝+中期暂堵剂封堵缝口+后期控规模压裂”的堵压一体化技术,实现裂缝性油藏控水增油。按照“小锤慢打、慢功细活”的思路,采用“多轮次+小排量+低泵压+低砂比”注入方式实施阶梯式裂缝扩容,配套驱油剂、暂堵剂,根据压增和压降变化特征实时监测调整,累计实施47井次,井均增油水平提高近8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