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作者向塔里木盆地进发。
1978年,我在石油工业部运输公司第三分公司开卡车,为新疆石油会战中的井上运输物资,目的地是塔里木盆地。全程1600公里,往返一趟至少需要半个月。
记得有一次井上急需50吨重晶石粉,要求公司必须4天内送达。第三分公司安排我们中队的6辆五十铃卡车,每辆车配2名司机火速出发。
由于路途艰难、险阻不断,我至今记忆犹新。汽车驶出乌鲁木齐后便是蜿蜒曲折的山路,车的一侧贴着悬崖峭壁行驶,另一侧是一眼望不到底的大峡谷。司机必须集中精力,谨慎驾驶,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车毁人亡的事故。
过了吐鲁番就是榆树沟,当时我们称这段路程为爬“干沟”。几十公里的慢上坡贯穿天山南北,汽车重载时只能挂二挡行驶。通过这里时,汽车十有八九会“发高烧”。由于温度过高,汽车发动机“拉缸”“烧瓦”是常见的事。
爬过“干沟”便是南疆地界。赶上二三月份公路翻浆(春暖解冻的时候,地面或公路表面发生不均匀起伏,开裂并渗出水分和泥浆),车行至此处十有八九会有陷车风险。几公里的路程开车需要走上好几个小时。为保障运输时效,驾驶员只能在车上过夜,饿了啃口馕,渴了就喝“巴扎水”(水坑里的雨水)。我们12个人轮流驾驶,团结协作。车一旦出现故障,大家一起动手去排除。经过3天4夜不间断奔驰,终于在第四天清晨顺利完成这次运输任务。
后来,我成为尼桑大平板车驾驶员,每台车配备3名司机。由于汽车载重量大,途中经常陷车,还时常扎胎。每台车有26个轮子,各轮胎之间间距小,接触地面广,掉在路上的螺丝和钉子都会扎在轮胎上。通常单程下来,因为补胎就得扒20多次轮胎,平均不到100公里就能拔下来一颗螺丝或钉子。
由于尼桑大平板车的轮胎由双胎四组组成,检查靠里边轮胎时,人得钻进车底下,很是不易。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扒轮胎时,把车开到戈壁滩上,在需要检查的轮胎位置下方,用镐刨出一个大坑。这样,人便能站在坑里检查轮胎;如果更换轮胎,也能使上劲儿。
尽管一辆车配备3人,一趟下来大家还是累得筋疲力尽。当年,我们从不叫苦喊累,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每次都能圆满完成运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