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大庆油田采油七厂地质开发工作领头人曹荣亮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大庆油田采油七厂地质开发工作领头人曹荣亮,最近一段时间把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读了一遍又一遍,特别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段金句被他反复做下标记。他深知这对于油田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采油七厂经过40多年的滚动扩边开发,主力油层葡萄花油层评价面积已接近100%,几乎找不到增储空间,而剩余的未评价区油藏类型极为复杂、隐蔽,储层更薄、物性更差、丰度也更低。这是曹荣亮2020年上任时摆在面前的难题。他坚定“满区含油”信念,带领团队对葡萄花油层空白区开展立体评价,运用古地貌恢复、小尺度构造脊控藏理论等新型评价技术,将增储目标区由构造主体向油水关系更加复杂的斜坡区、成藏条件更为不利的低凹区挺进,在地震工区叠合区的精细刻画、低凹区古构造恢复、砂体边界刻画、河道砂体追踪、油水包络线标定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履新200天后,终于在葡萄花构造和太平屯构造之间低凹区擒获日产达到115吨的高产评价井,这是油田“金边工程”首口百吨井,刷新建厂以来单井日产量历史记录。
采油七厂地域位置特殊,既有长垣末端的老区油田,也有外围油田,受储层发育条件及开发现状双重影响,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两类油田开发矛盾严重加剧,持续稳产压力巨大。曹荣亮凭借十多年地质研究工作的敏锐洞察力,启动第三轮精细油藏描述,以单砂体精准解剖识别为抓手,引领剩余储量动用从精细向精准跨越,扭转稳产困局。利用油藏精细描述成果,在油藏层面上,首次将剩余油细分为井间滞留型、裂缝影响型、平面干扰型、层间干扰型、断层遮挡型五种类型,为分类挖潜奠定基础;在井组层面上,攻关形成单砂体识别与划分技术、单砂体内部结构解剖技术等识别技术,实现在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的精细解剖;在单井层面上,创新提出剩余油潜力分析技术、单层储量劈分技术等多项技术实现剩余油的精准定位,从井组、单井多维度建立起剩余油挖潜立体评价模式,累计解剖单砂体2421个,储量占比64.3%。有了精准认识还需要精准的调整,按照“因藏施策、按砂调整”的思路,曹荣亮在老区油田发展应用“近阻组合”层段调整技术,控制无效循环,减缓层间矛盾,在外围油田建立有效注水开发模式,提高储层动用程度,建立有效驱替,创新发展超薄储层开发技术、油水层精准识别技术和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技术等多项油田开发技术,引领油田开发质量实现提档升级。
采收率是在一定的经济极限内,从油藏中采出的石油量占地质储量的比率数。在曹荣亮眼中这不仅是一个油田开发的评价指标,更是一个石油人的责任与使命。采油七厂是长垣主体中的外围油田,是外围油田中的长垣主体,立足于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曹荣亮大力推进各类提高采收率技术试验与应用,葡北油田聚驱开发试验,葡南油田三次采油微生物驱规模化应用,扶余油层转变注水开发方式试验,致密油减氧空气驱试验,敖南油田CCUS全流程工业化试验,敖266-斜70稠油热采开发试验等,一项项试验应用直指油田提采技术的重点难点方向。如今的采油七厂在大庆外围油田率先实现水驱、化学驱两驱规模化应用,也是油田少数同时开展水驱、化学驱、气驱、微生物驱、热驱多驱并用试验的采油厂,已成为大庆油田重要的开发技术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