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获悉,新疆油田实验检测研究院科研团队针对火山岩储层特性表征难、储层伤害评价难、渗流机理解释难等难题,历时多年持续攻关,建立火山岩储层流动实验评价方法技术系列,明确渗流规律主控因素及可控参数,支撑开发方式优选。
新疆油田火山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整体为低孔特低渗储层,普遍发育天然裂缝,天然能量开发面临“三低”局面,亟需攻关火山岩储层流动实验评价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科研团队创建火山岩多尺度数字岩心系列分析技术,攻克微纳米孔喉、岩矿识别技术瓶颈,明确制约渗流能力的本质因素,有效解释试油段高产与常规实验结论矛盾的原因之一;建立火山岩双重介质储层伤害评价方法,明确压裂液伤害和强应力是影响渗流能力的主要因素;建立火山岩双重介质储层渗流规律评价技术系列,气水交替比单相驱替具有明显优势,N2/水交替驱驱油效率39%,是合理的提采方式。
据了解,火山岩储层流动实验评价方法的建立,填补行业技术空白,将三维孔喉表征下限拓展至5纳米,完善双重介质评价技术,增加6项参数,将提采方式由7项参数拓展至11项参数,得到相关科研机构及专家充分肯定与认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同时相关评价技术在车471、车210、克80等6个区块得到应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下一步,该院将加快储层分类评价、甜点识别、渗流机理与提采方式优化,通过地质—开发一体化研究,支撑新疆油田探明未开发储量的有效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