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石油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第四作业区注采班集输工王惠玲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而油气集输则是汇集“血液”的循环系统,负责对油井采出液进行油气水初分离、原油脱水、污水净化以及输送任务。
今年45岁的王惠玲,是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第四作业区注采班集输工,工作25年来,她先后获得大庆油田集输技能专家、黑龙江省女工创新创效能手、首届“大庆工匠”等荣誉称号。
有人问,王惠玲到底哪里不一样?为啥她能获得这些荣誉?相比领奖台上的耀眼奖杯和奖状,那些扎根一线、创新实践的故事和“落地”的人才培养方法更值得探寻。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得像个样。”这是王惠玲对自己的严格要求。1998年油田招工考试,王惠玲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成为大庆油田采油四厂第四油矿七区三队的一名集输工。上班后,她认真当好“小学徒”,白天跟着技术员、老师傅走流程、学工艺;晚上挑灯夜战,阅读专业书籍,完成读书笔记近30万字。经过多年的学习历练,王惠玲的技能水平不断提升,赢得领导和同事们的广泛认可,并荣膺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巾帼标兵殊荣。
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是王惠玲对自己的鞭策。为了能在厂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王惠玲每天像上紧发条的时钟一样不知疲倦地训练。操作速度不够,她就反复加练,磨得虎口开裂、掌心红肿。体力不占优,她就坚持每天早起跑步、负重蹲起。最终,她在2010年和2013年厂技能竞赛中分别获得集输工第一名、技师赛课第一名,并在2015年被集团公司评聘为集输技能专家。
王惠玲常说,大赛成绩只能说明操作熟练程度高,但不能真正解决生产难题。2013年中转站改造期间,一直忙碌在施工现场的王惠玲发现新改造的二合一收油装置的伴热管线设计不符合本站实际生产情况,如果应用将导致冬天收油受影响。她针对这一环节仔细研究、反复考量,最终完成设计并指导现场改装。优化后,每天收油量增加0.4吨,直接创造经济效益65万余元。
从此,小革新、小发明成为王惠玲破解一线生产难题的“金钥匙”。多年来,她带领团队解决站库各类生产难题50多项,完成技术革新成果30余项,累计创效数百万元。她依托“王惠玲工作室”,创新“点线面体”滚雪球式培训法,经过多年的培训实践,其所在单位员工技能鉴定通过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持续为企业发展注入技能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