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石油首届“感动石油人物”李德生
李德生院士回忆会战时的场景。余海 摄
9月25日,在“感动石油人物”颁奖典礼上,101岁的李德生院士坐在轮椅上,用沧桑又浑厚的嗓音清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在老人的歌声里,观众们感受到他77年石油地质勘探的艰辛;从老人唱歌时坚定的眼神中,看到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这首歌也是李德生院士人生的真实写照。
1945年7月,李德生大学毕业,和两位同学一起从重庆动身北上,前往2500公里外的玉门油矿工作。或许当时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去就是77年。77年来,他的脚步踏遍中国所有含油气盆地,并通过对这些含油气盆地构造的研究,参与见证中国石油工业的振兴和飞跃。
不怕苦不怕死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1950年6月,李德生受委派到陕北石油勘探大队和延长油矿工作。压裂是油井增产的重要手段。但在新中国石油工业起步阶段,根本没有压裂技术和设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油矿用炸弹引爆来替代压裂,从而实现油田增产。
1953年3月,北京石油管理总局的苏联专家克里洛夫斯基来到延长油矿,进行总结后,赞成爆炸增产技术,并提出一个计划:把延长油矿所有的老井都炸一遍。油矿做了一批长1米、直径3寸的铁皮桶,塞上炸药放到油井里进行引爆。
爆炸增产有很大风险。一次,炸弹爆炸后,7根套管飞出井筒,从李德生的头顶上呼啸而过,万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件事让我们开始反思,下决心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李德生说。
他们开会讨论,放弃原先一直用的“空井爆炸方案”,改为“注水泥塞爆炸方案”,也就是把炸弹下入井底油层部位后,在上方注入10至20米厚的水泥浆,凝固后形成一段水泥塞,既保护井筒和套管,又增强爆炸压力波对油层的横向影响,提高爆炸增产效果。
这种方法用了很多年,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压裂设备的引进,延长油矿才结束依靠爆炸增产的历史。
敢于突破 大胆尝试实现“三井定乾坤”
1959年9月26日,大庆油田第一口井——松基三井出油。
一天,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领导找到李德生,让他提前去大庆了解情况。李德生是带着三个问题去的:第一,是大油田还是小油田。第二,是好油田还是坏油田。第三,是活油田还是死油田。
按照当时苏联的操作方法,一口井出油后,要定储量,需要钻一批详探井,井距不超过2.5公里,依次向外扩大确定含油面积。李德生仔细研究地震构造图,认为可以把三大构造同时打开,分别定下萨1井、杏1井、喇1井的井位,距离都在70公里以外。
“三井定乾坤”当时很多人有顾虑。李德生认为这3个构造形态圈闭非常好,必须打预探井来追踪整个大庆油田长垣构造带的含油范围。
松辽平原上面的新生代地层厚400米,地表是黑土层,除了大草原和水泡子外,根本看不见深埋在地下的白垩系构造。地质部给石油工业部提供的地震构造图是1比10万,而石油工业部掌握的地形图则是1比5万,两个图不配套。李德生带人连夜拼起几张大桌子,用放大尺、缩放仪一根线一根线放大,终于把两张图叠在一起。
萨1井定在萨尔图构造顶部,离铁路线还有8公里,然后向南定杏1井、向北定喇1井的位置。3口井都打出油,产量还特别高。完钻后试油产量每天100至200吨,而且都是自喷高产油流。3个构造的油水界面都在井深1200米处,这说明3个构造内部油层是相连的,也说明这是一个面积达800平方公里的大油田。
1960年,大庆油田的计算储量达46.8亿吨,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14个大油田之一。
1976年,大庆油田全面开发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3个主力油田,产量上了5000万吨,这个成绩保持了27年。
目标不变 研究出“破盘子式”油气田分布规律
1962年9月23日,山东东营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种种迹象显示,渤海湾盆地可能会出现继大庆油田之后的第2个大油田。
1964年4月,李德生前往山东东营参加会战,担任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兼地层对比室主任。
胜利油田和大庆油田情况不同,从上第三系到下面的潜山全是正断层,断层断到哪里,哪里就是油层。有些断层,一面是油,一面是水,情况相当复杂。康世恩副部长讲话时形容:“它就是一个破盘子,摔在地上碎成一片一片的”。
“虽然它是一个‘碎盘子’,但我们也要找出所有‘碎片’的规律。”李德生说。
他和地层对比室的同事们根据微体古生物化石和测井曲线,将东营凹陷的第三系地层确立十几个对比标志,建立第三系地层的“铁柱子”。通过井与井的地层对比,参照地震剖面,标定油田内复杂的正断层系统。1964年底,探井坨9井和坨11井从渐新统沙河街二段砂岩储层进行测试,每口井日产油量达1000吨。胜坨大油田被发现了。
渤海湾有六大坳陷,分别是济阳坳陷(胜利油田)、辽河坳陷(辽河油田)、黄骅坳陷(大港油田)、冀中坳陷(华北油田)、临清坳陷(中原油田)和渤中坳陷(渤海海上油田),合在一起已发现200多个大小油田。
渤海湾盆地的开发,是我国石油工业史上难度较高的会战,前后持续20余年。在这20余年里,李德生一直坚持潜心研究“破盘子”的规律,和同事们逐步研究形成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地质理论,并运用到勘探实践中,为渤海湾盆地年产油量超过6000万吨作出贡献,也为我国石油勘探积累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