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摄影报
SHIYOU SHEYINGBAO
本站公告:
农历 乙巳年(蛇) 四月十二 丑时
RULE OF LAW ONLINE
您的位置 : 首页 > 本报电子刊 > 正刊
人生不言弃

——记中国石油渤海钻探井下作业公司新疆项目部副经理徐伟锋


bd9ae414-79ba-4881-b2f3-6e562fc99052.jpg

中国石油渤海钻探井下作业公司新疆项目部副经理徐伟锋入职9年来,足迹遍布新疆、青海、吉林、大庆等多个施工区块,在磨砺中从青涩走向成熟。

8月29日,徐伟锋在英页2H平台紧张忙碌。这是他担任项目部副经理以来组织协调的首次大型压裂施工。

2014年,刚参加工作的徐伟锋主动要求前往青海花土沟。在青海采油一厂尕斯库勒油田大修作业期间,他总结出一套适合青海油田注水工具打捞的标准流程,并通过跃更643斜井和跃更3940井成功总结“三封三配”注水管柱的验证。历经3年的磨砺,他从一名修井工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2019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作出服务石油、奉献青春的承诺。

“人生不言弃,坚持才是最炫的青春。”徐伟锋常常忆起自己在担任D12556队技术员时的一件往事。

那是一个深夜,在文119-21井驻地,徐伟锋透过窗户发现不远处的工具房还亮着灯。他走近一看,原来是队长和书记两人在讨论着什么。他们一人拿着施工设计图,一人拿着卡尺在测量地上的工具,分析明天的施工方案。徐伟锋凑过去问:“这是什么工具?”队长邢海军回答:“我们设计一个导向器用于找鱼顶,你看怎么样?”随后队长把设计原理跟尺寸依据详细地阐述一遍,对他说:“技术创新是缩短施工周期、控制成本、提高效益的关键因素。希望你不要局限于原有工具,多思考,多创新,这样我们才能应对不断出现的复杂井况。”

此次施工的文119-21井是D12556队近年来施工难度最大、工艺最复杂的一口井。第二天,他们拿着新工具走上钻台,工具下到位后,经过角度、高度调整,以人力反复转动,折腾1个多小时,还是以失败告终。“没事,刚刚有显示,估计碰到了,工具再有点角度可能就差不多了。”徐伟锋安慰着大家。

修井作业就是打破常规,不断从创新中寻找突破口。在拨引鱼顶这项方案措施无法实现施工目的后,徐伟锋又与队干部讨论,既然套管偏倚地层,找鱼顶进入鱼腔不能实现,如果从套管本体处着手,是不是就可以进入套管内呢?顺着这个方向,他们最后设计研制出喇叭口状、底部带有切削能力的套铣鞋,再选择合适的钻具组合进行尝试。当钻杆顺利进入套管内时,大家都欢呼起来。

文119-21井取换套的成功,使大家看到文119区块一批濒临报废的“死井”复活的希望。套管回接工艺也填补了该区块取换套施工的一项技术空白。这次经历让徐伟锋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干事业必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2022年,徐伟锋前往新疆挂职锻炼。在处理复杂井TZ40-H9井时,他带领队员历经10趟起下钻,圆满完成全部打捞作业任务,创造同区块、同类型打捞施工井中用时最短记录,期间,他参与的科研项目“一种自扶正水射流的切割工具”“一种永久封隔器的套铣和打捞一体化装置”荣获实用新型专利认证。


(魏树娟)
石油石化
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