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摄影报
SHIYOU SHEYINGBAO
本站公告:
农历 乙巳年(蛇) 闰六月十五 辰时
RULE OF LAW ONLINE
您的位置 : 首页 > 本报电子刊 > 正刊
石油精神传承人

——记中国石油华北油田扶贫工作队干部于晨光


微信图片_20230505151952.jpg

4月27日,华北油田扶贫干部于晨光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个喜讯不禁让人们再次回想起于晨光5年来在扶贫道路上留下的点点星光。

2018年初,一纸任命改变于晨光的生活轨迹,当时已52岁的他成了地处太行山东麓的革命老区——河北保定唐县马庄村的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马庄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整村脱贫出列,人均年收入由1500元提升到1.5万元,工作队年年考核全优,群众知晓度、认可度、满意度全省名列前茅。而于晨光本人也先后荣获中国好人、河北省扶贫脱贫“优秀驻村第一书记”、“李保国精神践行者”“石油精神传承人”等荣誉。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在马庄村,提起于晨光,村民们会竖起大拇指说:“这个人不嘎咕(不玩虚的),闹真儿(干得好)!”2018年3月1日,华北油田扶贫工作队刚进驻马庄村。就经受一次“大考”。当天早上,400多名村民乘坐6辆大巴车要进京上访,原因是他们认为村里的“贫困户”其实都是“关系户”。

初来乍到,于晨光无法认定村民所言是否属实,但他知道,400多名村民集体上访,其中必有隐情。于是,他冲到车前拦住大巴车喊道:“我是扶贫工作队队长于晨光,请大家给我一点时间,我一定把事情调查清楚,给大家一个说法!”村民们虽然犹疑,但在工作队员的耐心劝说下,还是暂时放弃上访。他们也想看看这个队长最后能给个什么说法。

于晨光顾不得一路风尘,马上带领工作队投入调查工作中。白天,他们入户走访。晚上,他们翻阅尘封档案,终于用半个多月时间走遍全村角角落落,翻完一本本“陈年旧账”。其间,于晨光多次收到“强龙不压地头蛇”“外地人不要试图挑战村里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等劝告和“警告”。这反而激起了他的倔犟:“我是一名党员,实事求是是底线,谁也别想让我拿着国家的资源去扶假贫。”

在他的号召下,工作队联合村两委、村党员、退伍军人等骨干力量,用3个多月时间,全面甄别、掌握马庄村1100余户、3400余人的情况,最终在公示后,将全村村民认可的93户207人纳入国家扶贫系统。

趁着底数清、政策明、人气顺的势头,于晨光抓紧时间组织村“两委”制定并公示《十不准》《十做到》和《扶贫工作制度》,将防止返贫工作上升至政治任务高度。通过定期入户走访、开展爱心代办、征集“微心愿”等温暖措施,确保把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纳入帮扶名单。在各项制度的推行与温暖措施的实施中,一缕缕清风正气开始在乡野间氤氲、漫延,昔日怨戾的村风民风也日渐变得温顺平和,马庄开启新的风貌篇章,曾经的“沼泽村、上访村”开始变成“放心村、模范村”。

村民马小三身有残疾无法劳动,且患有尿毒症,他母亲承受不了生活重压,曾几次想自杀。于晨光知道后,迅速帮助马小三办理大病医保,又推荐他参加电商培训,并安排队员负责每天接送他上课。在工作队帮助下,马小三一家终于走出贫困,重拾生活信心。此外,在马庄广为传颂的“脱贫面条”“致富煎饼”等也都来源于扶贫工作队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的事迹,每一个故事背后都饱含着于晨光和工作队的心血。

如今,马庄村村民修建以经济作物种植、生态养殖为一体的多元化农业生态园,建成村里第一座扶贫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同时,村里还形成以畜牧养殖为主导,电子商务、家庭手工业和光伏发电项目等为辅助的稳定脱贫产业,为村民彻底脱贫铺平道路,也为乡村振兴夯实根基。2020年7月,全国脱贫普查工作组以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对马庄村扶贫工作开展严格对标评估,马庄以电访率为0,满意度和见面率均为100%的成绩赢得肯定,并得到普查工作组“马庄扶贫工作队的成绩实实在在,让我们深受触动”的骄人评价。

2021年5月,华北油田公司收到一封来自马庄村的请愿信,756户村民签名并按下红手印,请求让于晨光继续留在马庄村带领大家共奔小康。原来,在马庄村摘掉贫困帽后,按照政策规定,于晨光和工作组便可以返回油田岗位,得知消息的村民为了挽留他,便联名写下请愿信。

那一刻,于晨光既感动又不舍,几年的朝夕相处,马庄的每一寸土地都已深烙在他的心中,每一个村民都已成为他日夜牵挂的亲人。看着信上那些熟悉的名字,于晨光这个五大三粗的石油汉子当即向公司党委申请继续留在马庄村。与此同时,唐县县政府也向华北油田发来邀请于晨光作为马庄村第一书记继续留任的函件。公司党委考虑后很快批准于晨光的申请。

乡村振兴,土地一定要用好。秉持着这条基本理念,于晨光带领工作队大力发展种源农业、设施农业、未来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增种玉米、大豆等带状复合植物700余亩。村民张永欧家原先种植的普通玉米每亩地收入约1000元,通过种植工作队引进的玉米良种1号,实现每亩地增收300余元,在土地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收入30%的增长。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知道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我要带领他们从土里刨出‘金疙瘩’。”于晨光说,他虽然已经57岁了,但只要政策允许,他打算今后就在马庄村做一名村民,干到退休。“如果非要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忘不掉村民们那一双双满怀期待的目光,我想亲自送他们踏上奔小康的路。”


(史景花 李冰)
石油石化
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