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摄影报
SHIYOU SHEYINGBAO
本站公告:
农历 乙巳年(蛇) 闰六月初十 卯时
RULE OF LAW ONLINE
您的位置 : 首页 > 本报电子刊 > 正刊
瞧这一家子

——中国石油管道三公司员工王则君、王以兵、王傲宇祖孙三代建功管道一线 石油精神薪火相传


王傲宇和父亲王以兵在创新工作室(何奕辉摄).jpg

王傲宇和父亲王以兵在创新工作室。


在中国石油管道局三公司有这样一家人,祖孙三代都是管道人,他们在不同的年代发光发热,接力献身国家能源建设,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抛洒在管道沿线那片热土上。

上世纪50年代,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22军64师190团当兵的爷爷王则君,刚刚复员回到老家就接到电报,自己及战友成建制的转业到青海油田石油管理局,成为第一代石油工人。王则君在井队工作,后通过刻苦学习驾驶技术,成为一名油田司机。

1974年,任青海石油管理局五车队队长的王则君,调至管道局运输公司调度室工作,1977年因工作需要调入管道三公司,任汽车运输大队三中队中队长。王则君发扬“管道为业,四海为家,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的管道精神,走南闯北,保障各类物资充足,满足公司在建工程的不断推进。1978年,任公司汽车运输大队副大队长时,运输大队有250多台车辆和600名职工,规模、体量之大,管理难度可想而知。王则君待人真诚热情,处事沉着冷静,且顽强、朴实、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堪称我辈楷模。

父亲王以兵是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管道三公司焊培中心首席教练,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几十年来,他征战过的国内外重点工程如数家珍,郑开管道、花格线、涩宁兰、西气东输……都留下他的焊接印记。公司长输管道建设初期,王以兵和众多焊工们用焊钳夹着一根根焊条,焊出公司早期的长输管线——郑州至开封管线和东营至黄岛管线。2012年在中亚C线,49岁的王以兵躺在哈萨克斯坦漫天雪地里焊接,鼻涕流到嘴边冻住了也顾不得擦。有人问他“环境这么恶劣,你扛得住吗?”“企业需要我,我应该挺身而出。”王以兵以朴实的话语和行动,铺就管道长龙在大地上不断延伸。

王以兵技术过硬,被任命为公司焊培中心首席教练,几年来,他培训出的选手在全国各类焊接比赛中摘金夺银,被誉为“能工巧匠”,练出的焊工在全国各大工程都能独当一面,他坚持把创新创效与施工需求相结合。目前,王以兵创新工作室收录创新发明十几项,获得专利6项,收录成功案例80多篇,累计完成立项课题7个,帮助一线解决各种焊接难题100余次。

2014年,孙子王傲宇通过招聘步入管道三公司。他第一次上线,就参与雪夜里鞍大线穿越省级道路,当时气温已降至-15℃,他需要每完成一道焊口就在管口处填写焊口信息,记号笔和自喷漆在低温下凝固,他将笔暖在怀中,待油墨回暖后赶快标记管口信息,这次穿越直到次日凌晨6点才完成。回到驻地,他顾不得休息便打开电脑把鞍大线夜穿公路的情况迅速撰写了稿件。上线8个月,王傲宇平均两天写一篇稿件,累计完成《风雪大连,承建优质国脉》等80余篇稿件,在省部级媒体上稿8篇。

踏着先辈的足迹,新一代石油人朝气蓬勃向我们走来。2018年5月,管道局举办青年岗位讲述活动,王傲宇讲述的《我的父亲王老焊》获得一等奖,他将艺术设计专长与管道联系起来,在管道局举办的“管之道·设想未来”文化海报设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他荣幸参与公司成立50周年画册和《企业文化辞典》的编纂工作。这些都加深他对管道企业的深刻认识和对管道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而那流淌在祖孙三代血脉里滚烫的家国情怀,也注定石油精神在这个管道大家庭薪火相传!


(吴鸽 何奕辉)
石油石化
国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