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地球物理武汉勘查公司SGC2127队拖市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项目掠影
东荆河放线。
钻井工用手摇钻打井。
放线工检查采集链插头。
项目经理杜广滨(左)查看班报记录。
“15充电,16充电,17充电……”2022年12月31日,中石化地球物理武汉勘查公司SGC2127队承担的拖市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项目收官在即。仪器车里,伴随着一道道指令的发出,屏幕上一个个炮点次第激发,物探人以特有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仪器车外,是连片的鱼塘。江汉平原水网发达、沟河纵横的特点,在该项目上有着最生动的体现。该工区位于湖北省潜江市、仙桃市和监利市境内,涉及3市12个镇区场,177个村组,大堤、渠堤、泄洪闸401处,线塔、信号塔有645座。整个工区炮点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其中养殖区面积超过52%。该项目副经理王鹏飞介绍,项目呈现“一大两密五多”特点,即养殖区面积大,城镇房屋、水系水网密集,水利设施、油气管网、电网线路、旅游区、特种养殖种类多。
该工区施工复杂程度远超预期。有的地段8月份踏勘时还是一片水稻田,12月份正式施工时已经变成虾池,对炮点的布设带来很大挑战。该项目一直按照边施工边优化的节奏进行。
高效勘探,物探先行。按照常规非常规兼探的原则,该项目除了摸清该区块剩余油分布情况,同时为江汉页岩油早日突破奠定地质基础。过去该区块老资料品质不佳,难以掌握地下真实情况,此次勘探首次采用单点高密度采集技术,解决大面积养殖区炮检点布设难点。据该项目经理杜广滨介绍,此次施工相当于把原来的一个网格细分成8个,过去的20—30万道增加到150万道,借助物探技术进步,获得高保真的资料品质,为下步优选井位部署提供可靠依据。
地形复杂程度增加,采集密度呈几何级增长,对施工组织提出更高要求。该队超前谋划,为项目顺利推进做足功课。“一个多月的施工期,我们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准备。”该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高辉表示,从9月份开始,他们采取航测+实地踏勘的方式,开展4轮次、网格化尽职调查,获取大量地表信息,全面掌握工区地表情况、质量、安全、工农等风险点。同时,加强宣传和沟通,积极寻求当地政府和乡镇理解支持。光原始航片就有18096张,详细了解地面、地下14大类障碍物信息,把各种困难都考虑充分,为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测量、钻井、采集三道工序123个班组,一千多人大兵团作战,任何一个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施工进度。该项目部按照项目化运作思路,把施工任务细分到每一天、每个班组、每一个时间节点,追求工厂化、流水线作业。该项目部追求进度、安全、质量全过程可控,始终保持平稳运行节奏。
“抢进度”不再成为口头禅,该项目部加强生产组织协调,优选激发、接收条件,精细岩性调查,保证资料完整性和浅层有效覆盖次数,针对地表复杂区灵活使用节点进行排列加密,提升设备传输能力,针对过城镇优化排列设计,提高检波器接收效果。56名党员骨干下沉一线,分片承包、责任到人,及时协调解决生产难题。整个施工期,日效始终保持在千炮以上,没有出现过大的起伏。
全新的施工理念和管理方式,保证该项目优质高效推进。跨年之夜,该队以1827炮施工以来的最高日效,提前10天完工,用优异的成绩为2022年划上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