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队获得先进班组时的合影,后排左一为周德海。
1959年冬季的一天,在大庆葡10井上,一名架子工正用木棍敲着身上的冰铠甲,冰块哗哗地落下。他就是学徒工周德海。
打这口井的井队来自四川,当时正在钻进。周德海在井架二层平台上扶钻杆,狗皮帽上结满冰霜,像一个白胡子老人。虽然井架工每隔一个多小时换一班,可他从二层平台上下来,就一直在井场忙活,一会儿帮助排钻杆,一会儿帮助起钻。起钻时喷出来的水和泥浆溅到他身上,顿时结了一层又一层的冰。这口井打了两个多月。
1960年2月,该井队转战葡20井。众所周知,冬天作业挖绷绳坑最难,地冻三尺,镐头刨下去就一个白点,镐把震得手疼。周德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两天才刨完一个坑。这口井在七八百米处进行岩层取芯。他把取芯筒里倒出来的岩芯小心翼翼地放进木箱里。除本职工作,他还干许多额外的活。这口井用时一个多月才完钻。
上述两口井完工后,这支60多人的钻井队改组成钻井指挥部装建大队安装队。钻井队往哪里搬,他们就要去哪里“整托”。有条件时,他们就住帐篷,没有条件,他们就住老乡家,甚至住过大菜窖。石油会战紧张时,他们有令必行,半夜接到通知上井安装,几十个人坐上拖拉机就走。拆装井架没有吊车,一吨多重的钻台角铁就得10多个人用铁杆子抬,给井架的底座支架上螺丝,大家就齐心协力用杠子撬。不论哪一次安装,周德海都会使出全身的力气,饿了,就啃几口兜里揣的玉米面饼,渴了,就吃几口干净的雪解渴。到了夏天,没有水就喝泡子里的水,也喝过绷绳坑里渗出来的水,用苇子管一连吸几口。周德海有经验地说:“喝这水要快,喝慢了就会有咸味。”对重活、累活,他总是一到井场就抢着干,腰扎一根麻绳,工具别在腰上。在安装井架的近一年时间里,他参加安装的井有七八十口。
1962年夏天,钻井和安装前线都设在采油一厂西部,有十多顶帆布帐篷。有一天从井场回来,他看到每个帐篷都贴出“向周大海学习”的标语,感到很吃惊,心里想是不是搞错了。队里书记跟他说:“还想称你大将呢!不好听,因为你心底无私、能干会干,就叫大海吧!”周德海暗暗地下定决心,要用实际行动向铁人学习。1960年至1963年,他三次获得松辽石油勘探局钻井指挥部“一级红旗手”荣誉称号,获得一次“青年标兵”荣誉称号。
1968年,周德海调到钻井射孔作业大队安装队当安装工,后又任班长,直到1998年退休。他当安装工38年,参加安装各类井架1.5万余部,找井位带拖拉机徒步4.8万多公里,曾两次被评为大庆市劳动模范,获得“市劳动标兵”和“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