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金海采油厂葵东一海上平台上产创效侧记
辽河油田海上“功勋井”安全生产17年。
平台员工维护检修设备。
一线党员高温下巡检。
7月中旬,中国石油辽河油田金海采油厂月海项目部葵东一海上平台完成今年第3次海上卸油工作,游轮驶向盘锦港。今年,该平台按照金海采油厂党委部署,立足自身实际,坚持“早复产早见油”,推动提质增效提档升级,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实现“产量升、成本降、安全顺、环保清”。
产量少不等于贡献少 干群合力增油增收
该平台位于辽东湾北部滩海海域,现有员工8人,负责管理葵东1井、葵东1-8-18井和葵东1-12-18井3口油井,三口井的日产油量达50吨。每年冬季,因为海上易结冰的缘故,4个月左右的时间将关井停产,年生产时间为240天。在这样一块海上“方寸之地”,党员带头攻坚克难,实现产量稳中有升,安全零事故、环保无污染,为海上增添一抹亮丽的“石油红”。
“我们提前制定复产方案,将工作量落实到人,党员干部带头坚守平台,实现近年来最早的一次海上开井,同比去年增油500余吨。”该厂月海项目部经理赵吉祥说。
作为葵东一海上平台的“绝对主力”,葵东1井开井后,井上员工反复摸索,研究出提频、提液、控套生产的方式。但因井沉没度较低,易出现油管气窜现象,对产油量的影响较大。为此,平台长张西江带领班组员工修旧利废,经多次试验把1毫米油嘴改成1.5毫米,确保套压平稳,将该井套压由8兆帕降至6.2兆帕,助力油井长期稳产。
空间小不等于挖潜少 目光向内锁紧“钱袋子”
平台成本结构中,运行成本占比高达95%,仅平台租赁费和运输费两项便占了九成,降本空间极小。为此,该平台将提质增效的着力点打在船只使用、外活内干及设备维修等方面,把成本“毛巾”拧得更干。
该平台从成本占比最高的守护船入手,把厂家施工和平台维护修理等需要调派船只的工作与平台员工倒班一并进行。截至7月末,该平台减少船只调派5次,节约成本1.2万余元。
该平台党员主动义务献工带动员工岗位建功,从防腐除锈补漆到设备维护检修,再到简单零件加工改造,全面开展外活内干。目前,累计降本4.55万元。此外,针对海上原油拉运过程中外雇人员押运费较高的实际,平台员工主动考取押运证担任押运员,节省外雇人员押运费7.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