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摄影报
SHIYOU SHEYINGBAO
本站公告:
农历 乙巳年(蛇) 七月十四 丑时
RULE OF LAW ONLINE
您的位置 : 首页 > 本报电子刊 > 正刊
一针一线总关情

560e08d2-54c8-4aa8-b6b1-e704dabad063_middle.jpg

当年缝补厂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


1960年寒冬,大庆石油会战正处于艰难时刻。石油人昼夜奋战,衣服破了没时间补,脏了顾不上洗,新工服供给严重不足。为解决一线职工这些难题,会战工委领导让党员鄢长松等3名转业战士与曾春阳等5名家属,白手起家办起石油会战缝补组。没有设备,就找来两口大锅,一口烧热水,一口煮油工服;没有洗衣盆,就把喂牛的木槽子两头堵严实当容器;没有针线剪刀,就从自家拿来;没有肥皂洗不净油污,就去扫碱土熬成碱块替代;缺少补丁布,就背着麻袋四处捡破烂。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棉布供应有限。缝补组便回收旧工服拆洗后再用。石油人节俭,旧工服穿了又穿,收回来时“一拆一手油,一抖一身灰”,拆洗格外费劲。寒冬腊月,在缝补组工作的家属们的手冻得裂出血口子,整天泡在碱水里洗衣服,疼得钻心,却无人叫苦。第一年,他们就拆洗缝补1万多件工服。细密的针脚里饱含着汗水与深情。一件件清洗干净的棉工衣送到一线,为大庆石油会战作出贡献。

为让一线石油工人穿得暖和、换洗工服及时,能投入更多时间打井、多产油,缝补组专门组织了服务生产一线的缝补小分队。她们带上洗衣盆、针线、旧布、棉花和修鞋工具,深入钻井队、施工现场与职工宿舍,给一线石油工人洗脏衣、补工服、修鞋子、絮棉被,把温暖送到一线石油工人身边。

1963年,缝补组正式扩建为缝补厂,为一线职工生产加工“两旧一新”棉工服——用旧布拼里子,把旧棉花弹好絮进去,再配上新布面。1964年,缝补厂被石油工业部授予“勤俭办厂模范”光荣称号。1965年,缝补厂具备年加工棉工服3万余套的生产能力。

(宋雪梅)
石油石化
国内新闻